老话常说,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。可这世上,真有这么灵验吗?咱们今天就来讲一个发生在过去的故事,听完您心里就有数了。
张顺成,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实人。家境一般,土里刨食,勉强糊口。好不容易给儿子娶了媳妇,名叫林雪。这林雪模样周正,手脚也勤快,就是性子太烈,说一不二,是个典型的“母老虎”。家里大小事务,都得听她的。张顺成老实巴交,儿子更是个“妻管严”,在她面前都抬不起头来。
那年冬天,天寒地冻。一家人正围着炕桌吃饭,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红薯稀饭和几个白面馒头——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不错的伙食了。
展开剩余69%“咚咚咚”,破旧的木门被敲响了。张顺成放下筷子,开门一看,是个七八岁的小乞丐。孩子穿着一件看不出原色的破棉袄,袖口都露出了棉花,小脸冻得通红,嘴唇干裂,一双大眼睛怯生生地望着屋里。“大叔……我好几天没吃东西了,能不能……给我口吃的?”小乞丐声音沙哑,几乎要哭出来。张顺成心里一酸,赶紧转身去拿馒头,又要去盛粥。“你干嘛!”林雪“啪”地一声放下筷子,站起来拦住了他,“咱家吃的都不够,你充什么大善人?要给你给,你今天就别吃了!”张顺成被噎得说不出话,只是叹了口气,把手里的馒头塞给了小乞丐,又端起自己的碗,把多半碗稀饭也倒给了孩子。“快吃吧,趁热。”他和蔼地说。小乞丐感激得连连鞠躬,双手捧着碗,蹲在门口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。林雪在屋里“哼”了一声,满脸的不屑。张顺成看着孩子吃完,又从怀里摸出仅有的两枚铜板,塞到小乞丐手里:“拿着,路上买点热乎的。”小乞丐眼泪汪汪地看了他一眼,深深鞠了一躬,转身消失在寒风中。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过着。转眼十几年过去,张顺成背也驼了,手上的老茧一层盖一层,地里的活计越来越力不从心。老伴的身体也垮了,常年药不离口。林雪看着这两个“累赘”,心里的嫌弃与日俱增。一天,她终于忍不住了,把老两口的被褥和几件旧衣服一股脑儿扔到了院子里。“你们自己看吧,家里日子不好过,我也养不起闲人。你们走吧,爱去哪去哪!”她双手叉腰,唾沫横飞。儿子低着头,一声不吭,只是默默帮父母把东西收拾到一起。张顺成老两口就这样被赶出了家门。村里人都看在眼里,心里都替他们抱不平。张顺成是个热心肠,谁家红白喜事、盖房修屋,他总是第一个去帮忙,从不计较。大家你一升米、我一捆柴,凑钱在村头给他们找了间快要塌的破房子,总算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。春去秋来,老两口相依为命。可老伴的病越来越重,没钱抓药,只能硬扛着。张顺成常常坐在炕沿上,看着老伴消瘦的脸庞,偷偷抹眼泪。这天傍晚,寒风凛冽。破屋的门却被人“吱呀”一声推开了。走进来几个穿着绸缎、气度不凡的男子,为首的是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,面色红润,眼神中透着精明。他一进门,看到炕上的张顺成,先是一怔,随即“扑通”一声跪倒在地,声音哽咽:“义父!我可算找到您了!”张顺成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,连忙起身去扶:“小伙子,你认错人了吧?”青年抬起头,泪眼婆娑地说:“义父,您不记得我了?我就是当年那个在您家门口讨饭的小乞丐啊!那年冬天,要不是您给我馒头和稀饭,我早就饿死在街头了。”张顺成这才仔细端详,依稀从青年的眉眼间看到了当年那个孩子的影子。青年激动地讲述了自己的身世。原来他是镇上大财主的儿子,名叫赵铭远。当年被一伙歹人绑架,途中侥幸逃脱,流落街头。后来,他的父亲花重金四处寻找,终于把他找了回去。这些年来,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那个在寒冬里给了他一线生机的恩人。直到前不久,他才从一个老乡口中得知,张顺成因病被儿媳赶出家门,生活困苦。“义父,您是我的救命恩人!”赵铭远跪在地上,郑重地磕了三个响头,“从今往后,您和义母就跟我回家,我给您养老送终!”张顺成老两口被接进了赵家的深宅大院。赵铭远请来城里最好的大夫给张顺成的老伴治病,又吩咐下人悉心照料。老两口终于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。消息很快传回了村里,也传到了林雪的耳朵里。她先是一愣,随即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情——有惊讶,有懊悔,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贪婪。她开始怂恿丈夫:“他现在有钱了,你是他亲儿子,去要点钱回来,天经地义!”丈夫低着头,脸上满是羞愧:“娘当年病成那样,我们都没能好好照顾,现在哪还有脸去见他……”林雪见丈夫不肯去,骂他没出息,可自己也拉不下脸去求公公。日子一天天过去,她的脾气越来越坏,家里的气氛也越来越压抑。而张顺成和老伴,则在赵铭远的照料下,安安稳稳地度过了晚年。人们都说,这就是“善有善报”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莫以善小而不为,莫以恶小而为之。一个不经意的善举,可能会在多年后,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,回馈到你身上。人心向善,福虽未至,祸已远离。
发布于:吉林省